Thursday, January 1, 2009

勤劳致富的财神爷范蠡

春秋末年,吴国与越国展开了一场争雄的战争。结果是越国消灭了吴国,取得了中国东南霸主的地位。在这一场战争中,越国大夫范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出谋献策,帮越王勾践平定了吴越之地,然后又及时地功成身退,种田经商,三致千金,并把挣来的钱财分散给贫民,成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浮海到了齐国,他“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范蠡和他的儿子们在齐国的海边找了一块地方,以耕种为业,亲自参加劳动,没多少时间,得到了数十万的产业。

《史记》记载很明白,范蠡的“财”是“苦身戮力”也就是勤劳致富的结果。他虽然在越国担任丞相,是有职有权的。但他此时是在齐国,是一位无职无权的亲自参加劳动的普通劳动者。
他在齐国呆了大约两年,又移居陶地,他为什么要到陶地呢,《史记》记载,他“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他选择了一个好的地理位置,陶地位于“天下之中”,也就是位于当时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可以搞“国际贸易”。历史上,此地西、北有三晋(赵、魏、韩),东有齐国,南有越、吴、楚,正是搞“国际贸易”的好地理位置。《战国策》上的秦国的穰侯封地在“陶”,正是陶朱公的陶,也是秦国口头相许燕国相国:“封君于河南,为万乘,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的陶。“河南之南”,今安徽涡阳的陶朱公的墓地地理位置正与《战国策》的记载相符。陶朱公的“陶”不在齐国,陶在齐国就不是“天下之中”了,只能说是“齐国腹中”了。①
他在“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依然规定是父子劳动,耕地和养畜。靠的依然是勤劳致富。

不过,他还经商,“废居,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
《史记》记载的他经商的这三条原则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废居”,就是起居无时,早晚摸黑的干,靠的是勤劳;
第二,“候时转物”,依据市场的变化,看哪个国家,在什么季节,多余了什么,又缺少什么,把货物及时的转运过去;
第三,“逐十一之利”,现代人都说“做商人就要黑心”,错了,范蠡与他的子弟不是这样的,他们的规矩是“逐十一之利”,也是几千年来的通行的规矩,这规矩就是范蠡定下来的,做一百元的生意,你只能赚十元钱,那时没有税务所,完全是商业的自律。范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这样做,赚不赚钱呢?请看《史记》说:“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
在陶地居住也没有太长的时间,他的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了“巨万”,“巨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万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亿万富翁”了!于是,“天下称陶朱公”,天下的人,指当时的诸侯各国,都知道了有一位亿万富翁叫“陶朱公”的人了。
“废居,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是陶朱公范蠡经商的三原则。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有了钱,他的流芳百世在于他的勤劳,还在于他对社会的奉献。“十九年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三次挣到的“千金”,再一次次地分给穷人,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司马迁称赞他是“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所以,我称他是“中國慈善事业的第一人。”

后世广为流传的《陶朱公生意经》,被商人奉为经商宝典。《陶朱公生意经》有人称作《陶朱公商经》,也称作《陶朱公商训》、《陶朱公经商十八则》等,文简意胲: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尽责,切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账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文中也反映了范蠡的经商首先强调了勤快。其实,“十八则”都是以“勤快”为基底的。

范蠡功成身退以后,并不消沉,他仍以积极的人生对待自己。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他的老师老子的教诲,在农业与经商上重整旗鼓并且取得了令当世人与后世人称道的成就。特别是范蠡是以勤劳致富的,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十二年谋吴,十九年三致千金是范蠡人生的二个阶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