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更多的人知道他是因为他和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之间的爱情传说。其实范蠡还有一个更应为人所知的身份,那就是当之无愧的“商圣”——他不仅是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大商家,而且总结有大量的经营方法和理论。后人将其理论整成各种通俗读物,如《陶朱公书》、《陶朱公商训》、《范蠡理财致富十二则》、《范蠡经商十八法》等等。
浙江大学EMBA借游学天津南开大学之行,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教授孙立群,梳理剖析“商圣”范蠡的商道哲学。
孙教授说,范蠡搞经济生产不是盲目出击,而是有其经济理论,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把握商机——不要人等货,应要货等人
“待乏论”。这个理论已成为今天搞经营的共识,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范蠡主张把握商机,遵循“经济丰欠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要货等人,适应市场需要有所准备。所谓“夏则资皮,冬则资絺(音chi,意为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范蠡还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同时,范蠡经商很注意把握市场规律,如“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价格理论,可以看出范蠡真正理解了市场规律的本质,并将其灵活运用、获得成功。
在现在这个大家都喊“过冬”的经济疲乏时期,很多人都在叹息经济困难、商机难觅,看不到前景,丧失信心。范蠡的“待乏论”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启示。
放眼全局——旱资舟,水资车
“运筹论”。规律是简单的,市场是复杂的,在判断决策时,必须放眼全局,整体把握,很多方面都得照顾、考虑。
范蠡的各方面成功也都离不开这种整体论的思路——他在投资上主张多元化,多种产业综合经营:他到齐国时先是“耕于海畔”,而后又兼营煮盐和皮货;迁入陶地后,他除了发展制陶业外,同时还涉足“耕畜”。他在价格制定上提出要兼顾粮商和农户的利益,显示其曾作为“越相”的政治家的全局眼光。
他“旱资舟,水资车”的理论,是讲经商不能为眼前小利动心,要从市场、行业的整体去考虑,还要主动协调与各方的关系,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变和谐了,商家的效益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见好就收——三致千金,三散财济民
“控制论”。范蠡的大智慧在于他不追求无限制的发展,而是理智地把每样事物控制在自己的能力内。
在他成功实现帮助越国兴旺称霸的大任后,明智地功成身退,离开越国来到齐国经商。他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从一个越国的大将军变成一个普通劳动者,埋头苦干,仅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要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再创新业。
然而,当他在齐国经商闻名而被任为齐王副相时,却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同时,范蠡在致富后没有忘记穷困的百姓和乡亲,经常接济他们,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慈善家。《史记》记载,范蠡在齐国首次发迹以后,“尽散其财,分与知友乡党”,又记载范蠡在陶经商致富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却三次“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之谓富好行其德者”。民间至今流传他主动“辞相散财”、“三聚三散”的财富神话。
范蠡不仅能自主掌握命运,对经商也可以看透玩转:他做生意讲求薄利多销,只“逐什一之利”;他对合作伙伴“不争利”,追求双方的互惠双赢。孙教授最后说:“我们若能象范蠡一样,遇有额外的诱惑不动心,做事不绝对而留有余地,‘粮取所食,物取所用’,让一切在适当的可控的范围内发展,世界就少了些冲突和纷争,社会就多些和谐与美好,经商也就更加诚信、更加顺利了。”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