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8, 2018

1 Exercise To Improve Rounded Shoulders

Daily Habits of Successful People | Brian Tracy

Warren Buffett: Just Looking At The Price Is Not Investing | CNBC

健康之路 妙招缓解颈肩痛

瘦鹅理论

家禽的生命力

编辑
一九四一年前后,台湾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并用吃剩的食物和杂粮来喂养。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当时台湾为日本的殖民地),物资极端匮乏,乡村也严重缺粮,人都吃不饱了,当然也没有剩余食物和杂粮可饲养家畜,只好让它们在野外觅食,吃野菜和野草。
一般说来,农村饲养的鹅,在正常喂食之下,大约四个月就有五、六斤重;可是,当时一般人家饲养的鹅,由于只吃野菜和野草,四个月下来,瘦得皮包骨,每只都只有两斤重。
看到这些瘦弱不堪、价值偏低的鹅群,王永庆心中盘算着:「两斤重的鹅可说毫无用处,假如我能动脑设法找到鹅饲料的话,养鹅的难题必定迎刃而解。」
根据他的观察与分析,当时农村采收高丽菜之后,都把菜根和外面一两层的粗叶丢弃在菜园里,而这些被丢弃的菜根和粗叶正是鹅的饲料,可是一般人并没有察觉到。
于是,王永庆雇人到四处的菜园捡回菜根和粗叶,再向「共精共贩」的统一碾米厂买回廉价的碎米和稻壳。把菜根和粗叶切碎,混合碎米与稻壳,就制成绝佳的鹅饲料。
接着,王永庆到处向农家搜购瘦鹅,农家见到养不肥大的瘦鹅竟有人搜购,正是求之不得。王永庆把四处搜购来的瘦鹅集中起来,并用自制的饲料喂食。瘦鹅饱受饥饿的折磨,看到食物就拚命吞食,一直到喉咙塞满了饲料才暂时停下来;几个小时之后,等胃里的食物消化完毕,立刻又狼吞虎咽一番。
每天如此周而复始,原本只有两斤重的瘦鹅,经过王永庆两个月的饲养之后,重量高达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缘故,因为瘦鹅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特强,所以只要有食物吃,立刻就肥大起来。
这一段饲养瘦鹅的宝贵经验,让王永庆深深体悟到,在日本人统治下居住于台湾的中国人,也要像瘦鹅一样具有强韧的生命力,才能够长期忍受折磨,度过重重难关生存下来。

瘦鹅理论的意涵

编辑
他并且逐渐发展出一套运用在为人处世与经营管理的「瘦鹅理论」,这套理论包括了下列三个意涵。
一、要学习瘦鹅忍饥耐饿、刻苦耐劳的精神
一九七五年元月九日,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
「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 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 刻苦耐劳不但是王永庆的座右铭,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事实上, 世界上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相差无几,可是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关键之一就在能否刻苦耐劳而已;天底下绝对没有舒舒服服就会有成就的事,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下苦功夫才会有好结果。
人人都在追求舒适与快乐,可是都忽略了追求舒适与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例如,如果一整个星期都很努力工作,遇到星期天休息,一定觉得很舒服;相反的,如果整个星期本来就无所事事,星期天再休息,恐怕不但不觉得舒服,反而觉得很无聊。再例如吃东西,偶尔吃一顿大餐,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如果天天吃大餐,非但不是享受, 反而是受罪。
王永庆强调说:「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他又指出,时下的年轻人大都希望做有意义而又容易的工作。其实,容易做的工作是不会有多大意义的。所以,年轻人不要怕困难,只要下决心去做,任何伤脑筋的事终必克服,任何乏味的工作也会苦尽甘来。
王永庆举例说明吃苦的好处。譬如外行人去参观别人的工厂,不是得其皮毛就是一无所得。但若是自己辛辛苦苦去钻研一件新产品, 仅欠缺一点诀窍,在穷究之余参观别人的工厂,一眼看到,心领神会,完全吸收,这样才会有所得。就像求道的人,要尝尽苦头,求得那份慧心,才能够悟道。
再譬如去听专家演讲,任何问题若不先经过自己努力去研究分析,就很难有深刻的了解,在自己没有深刻的了解之前,也很难从别人的演讲当中去掌握讲词的精华所在,进而消化吸收,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变成自己有用的知识。
王永庆说:「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地追求、经验有所收获。」
王永庆不是教徒,却说了一段颇富宗教哲理的话。他说:「神创造人,毕竟是很公平的,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必须先苦而后才有甘。天下事都是要经过相当辛苦才可以得到的,这个道理很浅,却很难实践,这是一般人的毛病。」
目前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胸怀大志,自信满满,也勤奋努力,可是由于急功近利,结果大都失败了。大家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年轻人不论就业或创业,千万不可操之过急,成功绝非一蹴可几,一定要有先苦后甘的体认,学习瘦鹅忍饥耐饿、刻苦耐劳的精神,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才会有成就。
王永庆说:「我常常喜欢以『瘦鹅理论』来形容台湾今天种种成就的由来。光复初期,台湾老百姓生活处境极为艰苦,为了求得生存,所以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刻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终于能够突破重重困境,谋得成就。」
二、学习瘦鹅面对困境时的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任何人在走霉运时,要学习瘦鹅一样忍饥耐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培养毅力,等待机会到来。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
王永庆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传统勤劳美德,以及非常强韧的耐力,长久以来如同饥饿的瘦鹅一般,忍受着极端艰苦的日子,可是一旦有了食物,就可以很快恢复体魄力量。
他说:「中国人就像瘦鹅,饿不死,也不会生病,一有机会,马上起来,快得不得了。」
他又说:「人在困苦当中,往往会养成一种坚毅力,只要遇到适当的机会,有了环境的条件可以配合,成长就会很快,甚至超越一般人。」
王永庆更以「瘦鹅理论」来说明,为何中国大陆在短短数年之内各方面都有惊人的发展。他表示,鹅只过去由于极端缺乏食物,所以瘦弱不堪,但是因为具有强韧的生命力,所以一旦有了足够食物,很快就能够健壮成长。过去大陆处在封闭的社会环境,思想守旧,人的潜力完全无法发挥,所以人民的生活贫穷困顿,也感到十分无奈。一旦环境改变,走向自由市场,等于是开展了活动的空间,一般人民的生活也很快获得改善。
他这种瘦鹅面对逆境时展现的积极态度,与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把坏运看成是好运的积极人生观,非常神似。
松下幸之助从小因肠胃不好,经常把排泄物拉在裤子里,弄得狼狈不堪;十一岁时因家境清苦,只好念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去当学徒;十三岁丧父,二十岁丧母;十七岁,搭乘汽船跌落海中,差一点淹死;二十岁,染上当时被认为是绝症的肺结核病;二十六岁,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自行车被撞得稀烂。
对于上述种种的打击与噩运,松下幸之助全部当成好运。
他认为,因肠胃不好,为免于狼狈不堪,只得小心饮食,并更注意自己的健康;十一岁就辍学去当学徒,这样才能比别人更早学到做生意的本事;年幼丧父母,未来的前途唯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海水淹不死,病魔缠不死,汽车撞不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王永庆在面对逆境时,当成是瘦鹅磨练自己的良机;松下幸之助把人生中所遭遇的坏运全部当成是好运。两人的看法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瘦鹅之所以瘦,问题不在鹅,而在饲养的方法不当所致
企业经营的道理也是一样,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不完全在员工,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不当所致。
王永庆说:「我们虽然年年有些成长,但仍落伍,原因何在?我想责任不在被领导者,是在养鹅的人,不懂饲养,瘦鹅永远是瘦鹅。」
他指出,效率差是领导者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工厂的生产管理没做好,质量管理没做好,是管理者没有设定良好的制度,没有教导、要求他们的工作人员,不是工人不守规矩、不用功或者是不重视质量效率。管理没有做好,要怪动脑的人没有用心去思考、研讨,设定合理妥善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而教导、要求基层的工作人员。
他进一步指出,企业要提高团队的经营绩效,必须要有一个能干的领导人。
王永庆以狮子与羊做生动的比喻说:「如果让一只狮子来带领一群羊,将来这群羊一定个个勇猛;而如果让一只羊来带领一群狮子,最后很可能狮子变得很软弱。」

达观天下

《达观天下》主要讲述了尹衍梁先生的企业管理实践,深入讲述了尹先生的管理思想,是管理学“中西”结合的典范。中西结合,更具普适性。

  一、做人之道,企业行事之根本

  管理有“道”与“术”之分。道为上,术为下;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做事之道,以为人之道为根本,这在尹先生的身上得以很好体现。

  二、精准投资,企业成功之关键

  何为正确的时间?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这恐怕是困扰所有人的问题,在投资层面也是如此。过去的40年间,精准而果断的投资让尹衍梁领导的企业资产增值了近400倍。1977年恰逢台湾经济起步,是营建业的春天,尹先生适时成立润泰建设;1986年,政府开放外商保险公司,尹先生就拥有了第一家外商保险公司,还投资了光华投信;1996年,尹先生看到流通零售业的发展前景,成立了大润发,并且后来大力发展大陆市场,使得大润发成为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量贩店。他的投资哲学、理念及操作手法,被总结为“鹰式投资法”。


  精准投资,首先要有独到而卓越的眼光。“泰勒斯眼光”名垂青史,范蠡三迁皆有荣名。精准投资需要的独到眼光并非天生,要独具慧眼,需要长期不断学习。此外,“鹰式投资法”要求投资者快、准、狠进行决策。尹先生先通过大量研究、分析和调研,瞄准可能投资的领域,一旦时机成熟,他会毫不迟疑地出手;以大量研究准备工作和独到眼光为基础,尹先生的投资决策出奇的准,即良好的回报率;而尹先生投资的狠则体现在项目盈利性和逆势操作上。

  尹先生将投资上升至哲学层面,他常说“现在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把握现在才能赢得未来。”仰观天文,俯瞰地文,中看人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此乃鹰式投资法精髓所在。投资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是一种哲学,万物归宗,投资归根结底是对价值的判断,做了判断之后就要采取快、准、狠地行动,这就要求投资者有魄力;并且投资需要提前布局,所以投资人要进行长期行业研究,超前看到机会,此为对投资者独到眼光的考验。

  三、安静魔力,长久发展之必须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总有人抱怨社会浮躁,其实是我们自己浮躁所致。尹先生自言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安静,“我经常狠孤独,把门关起来,就是自己的安静空间。”在独处的空间里,尹先生读书、思考,或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航海是尹先生热衷的活动,每次面临重大决策,尹先生喜欢驾船出行,避免纷扰。安静的魔力,是为独立而深入的思考提供机会。


  “静”字,上、下、左、右四方平衡,是安静、沉静,是孤独但不寂寞,是真正用心的思考。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生物学上没有绝对静止的概念,因为考虑到社会属性,才会有静止的东西。变化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要对运动和变化有正确的认识。 认识到世间万物的变化性,内心要时刻保持安静、沉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每时每刻的变化是很难把握的,只要掌握某个规律,认清长期趋势,维持静止的策略即可。

  先躁动者,必为输家;宁静淡泊者,必成大事。静,不仅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素质,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心里如果装满了喧嚣与繁扰,幸福的位置也就变小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摸爬滚打,都是毫无经验第一遭,就像初学游泳的人,如果自己乱了阵脚,呛几口水是必然的,而如果屏住呼吸地沉静下来,自然而然就会浮起来。世间的道理如此相通,道者归一。


  对于初出茅庐的新人或即将迈入社会的学子,顾老师最后专门撰写了“殷切的期望力”一章,告诫我们要保持谦逊之心、不断追求、无畏面对挫折。

  《达观天下》读后感(三):决策判断的智慧与艺术

  本周仔细阅读了《达观天下》第三章《安静的决策力》,在阅读与学习过程中,深深的被尹衍梁的智慧所折服,他所进行的每一次决策都那么富有智慧充满着艺术性。在阅读这一章节的过程中,也是不断了解尹衍梁先生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并力求不断弥补的过程。

  一个人在做决策时需要头脑保持机敏、睿智,需要对自己需要进行决策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当然这只是进行决策时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高质量的决策需要我们拥有逆行思维,需要我们打破大众思维、打破固有思维、打破条条框框,创新性的审视问题,这往往会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正如在20世纪初大陆政治动荡,之前进入大陆做生意的台商纷纷撤退时,尹衍梁先生做出投资大陆的决策,从修建铁路、兴办教育到进军零售业。逆向思索让尹衍梁先生在大陆投资中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同时,在我们进行决策时,需要立足长远、具有大局观,以广阔的视角、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需要决策的问题。立足长远需要我们不光考虑到进行决策后短期内达到的效果,实现的结果,也要考虑到长期决策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决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并非易事。尹衍梁先生在进行战略决策的时候,有的项目的思考要长达十年。对战略决策而言,即要把握长期发展趋势,又要精准把握决策的关键时间点。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2001年尹衍梁先生出人意料的卖掉安泰人寿,从9亿的投资到146亿的收益,在形式最好的时点出售了安泰人寿,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决策中尹衍梁先生立足长远的思考、把握大局以及精准时间点决策让尹衍梁的决策的精准度非常高。

  当然,我们在进行决策时,不光需要理性的思维思考,通过逻辑推理,系统性以及规则性的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我们利用感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种感性的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第六感。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决策时,安静的思考,致虚极,守静笃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内心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挖掘事物的本质,不被外物所干扰,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

  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条枯了,有再绿的时候。需要我们在面临人生时机抉择时,要认真思索,把握决策的智慧与艺术。

  《达观天下》读后感(四):生生不息,创新不止

  徐悲鸿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回望过去,多少巨头因为创新能力不济被拍死在沙滩。从朗讯到诺基亚,从米高梅到亚洲电视,无一不在声声历史叹息中诉说着创新是一件十分重要但又极其艰难的事。

  对企业来说,要想更好地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有一个实干的创新型领导。先生认为企业要有创新力,其最高领导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先生每次都担任创新研发小组的研发长,亲自带领博士们讨论,鼓励不同的意见,激励大家勇于尝试。在先生的亲自参与下,润泰集团总是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力,创造了一个个建筑奇迹。第二,注重工具创新。《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企业来说,不断优化所使用的工具才能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先生在台湾很多建筑公司转向AutoDesk Revit时就开始摸索更加先进的Bentley 3D建模工具,最终在建筑的抗震能力上取得了领先突破。同样,在引入ERP系统上先生也是积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但是先生坚信通过运用ERP工具可以使得企业运营的各个流程更加有效,使得润泰集团成为具有超强战斗力的信息化企业。第三,不可忽视制度创新。尹先生坚持从有利于客户的角度来开展各项制度和流程创新。为了使客户充分信赖工程品质,先生创新性地推出了向客户开放的“样板房”,展示整个房屋建造的流程。此外,先生还设立了鼓励企业内部创新的制度,对在创新会议上的提案者给予最少3000新台币,最多30万新台币的奖励。

  对个人而言,要想保持不竭的动力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观察、快速反应、不断总结。《红楼梦》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先生十分擅长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快速做出反应。在出航前打绳结时,先生突然想到了改进箍筋的办法,最终发明了“柱箍筋”;在吃法国料理时,先生通过主厨和客人的互动悟出了“玻璃式经营”的方式;在菜馆吃饭时,通过观察厨师炒菜,先生立马联想到了工程模具的组合,最终设计了新型的混凝土浇制养护区。先生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基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通过求异思维,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出质疑,最终发现一片新大陆。

  《达观天下》读后感(五):第一讲,战略与细节的力量

  而要学好管理,就要求我们要具有发现的眼睛,从身边去发现、学习,要勤于观察,体会周遭人事物的变迁,从中学习管理的方法与思想,道不远人,生活、社会就是一本教科书。要观察生活的变化,就要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体悟,把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为有意识的管理,这主要就体现在管理思维上,生活是一手的、最真实的数据,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学习的教材,同时,大道至简,我们基于实践的观察、管理,越简单越好。

  尹先生的战略制定采用由果导因法:无论现在处于什么情况,都要以未来的目标来指引现在。李小龙曾写下便签条“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金的超级巨星……”,在最落魄的时候也不忘自己的目标。佛学中,南怀瑾大师也强调禅学、愿力,愿力就是心愿的力量,用将来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实现。尹先生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宏愿,要办商学院,要建医院,要设立科学奖项,通过未来目标的自我激励,最终捐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捐赠台北荣民总医院;设立奖金额度最大的科学奖项——唐奖,均都一一实现。由果导因法对我们的事业、创业、个人发展与理性都有指导性作用,设立未来目标之后,就为之不断地为之努力,要我们讲专注,懂取舍。

  尹先生重战略,重大局,同时也看重细节。尹先生认为,如果连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做到完美,那么整个事情才能算是做好。在大润发的经营中,这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就是卫生间的清洁问题,因为工作人员怕脏、怕累,卫生间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死角,而尹先生就十分关注卫生间的清洁。同时尹先生善于了解一线现场,经常亲自到一线现场去观察,而不是通过二手信息的报告报表,在大润发的经营中,尹先生每到一个大润发门店,第一个去的地方一定是门店卫生间。

  通过第一讲,我们要重点学习尹先生从生活中体悟,着眼长远,利用未来目标进行自我激励,同时注重细节,在个人发展中,既要有明确、正确的方向,也要注重细节,将细小微妙处也尽量做到尽善尽美。

  《达观天下》使我深深体会到尹衍梁先生阅读量之大,阅读范围之广。“尹衍梁喜欢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期刊、报纸、文章等,阅读的范围之广、效率之高,研读的深度之厚令人望尘莫及。”于安静中积累,在实践中创新。尹衍梁先生能看透事物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与他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在投资生物技术领域时,尹衍梁先生大量研读专业书籍,形成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判断。从理论书籍上,我们可以学到前人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读的越多,对这个领域的认识便越明晰。 从一个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其后来思想、行为的来源。“尹衍梁身着迷彩劲装,头顶大帆船帽,霸气地坐在哈雷摩托车上,一身荒野镖客的造型,彻底颠覆了教授的传统形象。”我从小格外欣赏与众不同的人,认为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的人自有其处事逻辑。结合尹衍梁先生独特的战略思想、投资决策可以见得。其个性和思维逻辑既是有着他成长的烙印,也是他博览群书,跨界发展的结果。 在书中,团队、合作的思想冲击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达观天下》读后感(十):静思以决策

  诸葛亮在写给自己儿子的《诫子书》中教导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一名君子,用恬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自己的品德,只有保持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外物杂念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努力朝着目标笔直前行。

  安静,是一种神奇的状态,它是如此的寻常,又是如此的不平凡。安静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在图书馆要安静地看书,为了不打扰到旁人,也为了自己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书中的见解;在课堂上要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只有这样才能专心地在老师的教导中汲取知识;在开会时要安静地听主讲人的讲述,只有这样才能努力把握会议重点,从而使得工作完成的更好······保持安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你的嘴、你的身静了,你的心呢?这使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慧能法师去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有的时候我们表面上安静,但内心可能仍然躁动,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就无法认真地思考,更不用说做出遵从自己内心的决策。安静的过程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握自己思维的脉动。因此,我非常佩服尹先生。在大破大立、混沌不明时,他不管外面是如何天翻地覆,都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去思考长远的战略决策,通过每个决策去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这种临危不乱的安静是大智大慧,是真正的镇定与自信。尹先生在遇到制定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不仅上山求道,还习惯于打坐修行,在打坐时,他感觉周围都安静了下来,自己进入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境界,与决策相关的事情就如同电影般在他眼前一一浮现,让他看清楚了决策的前因后果,进而轻松地做出了之前还认为很艰难的决定。尹先生一旦安静下来,就能够看清世事变化的无常与趋势。在这一点上,我与先生相差甚远,我发现安静确实能够帮助我理清思绪,但我却无法随时进入安静的状态,外界事物还是能够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的心还不够静。

  因此,学会安静,在安静中思索,在安静中把握自己的内心,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我们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静思,而后决策。

尹衍樑:促使我進步的全是挫折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首度分享他的人生經驗,「我一生都是利用犯錯來學習,我犯了比任何人更多的錯,但我會從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複的錯誤。」這讓他從紈 子弟成功變身為千億集團總裁。
失業率迭創新高,許多畢業生踏出校園就面臨失業;更多上班族面臨被裁員、休無薪假的壓力,心中充滿挫折。

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更需要大智慧指引方向。《今周刊》特別邀請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與年輕人分享自己克服挫折的經驗,以及用人的哲學,與大家共度不景氣。以下為訪談內容: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今年面對金融海嘯、全球不景氣,你給年輕人什麼建議?

尹衍樑答(以下簡稱答):我相信人生有「命運」這兩個字,命是定之在天,運是操之在我。我也相信人一生當中的苦樂是個定數,年輕的時候吃點苦、受點挫折,比年紀大時沒有承受力要好得太多。挫折不是壞事,像就我來講,這一生促使我成長和進步的,全部是挫折。

面對鄙視……/ 「你們既然這樣想,我就更加奮發、更加努力」

問:你人生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可以舉例嗎?

答:我年輕的時候是很荒唐的,本來是不良少年,十四歲到十六歲半時是在感化院度過的。在那裡,沒有人把你當人看!(眼眶泛紅,激動地拿出面紙拭淚)只有極少數的人會鼓勵你、善待你、尊重你,我很幸運,當時遇到一些很好的老師,像王金平、于敦德,而這兩年半的時間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以前我總是希望別人怕我,耀武揚威、小流氓的心理;之後變成努力讓人愛我、尊敬我。我的個性本來就好鬥,到現在還是,但我把鬥的方向,轉變為去比賽對人類的貢獻,這是觀念上的大改變。
問:有人遇到不公平待遇就自暴自棄,是什麼動力讓你改變?
答:是爭一口氣的心理吧!後來我考上成功高中夜間部、文化大學歷史系,接著當兵、進社會,進了社會之後還是有很多人對我指指點點,「這小子是流氓出身的!」我當時聽了覺得很憤恨不平,但人家說的是事實,之後我就想,你們既然這樣想,我就更加奮發、更加努力,用時間來證明給你們看,證明你們當時這樣說我,是你們認錯了人、你們瞎了眼。
問:你克服的第一個困難是什麼?
答:在二十八歲進入台大商研所以前,我連財務報表也看不懂,開董事會、經營會議時,好像聽得懂,事實上卻霧煞煞。第一次沒考上台大商研所,分數差很多,經過一年的努力,包括去旁聽,準備的過程十分挫折,幾乎喪失了信心,當時就拚了命地讀、背、強記,加上父母、師長、朋友的鼓勵,第二年竟然被我考上了,那兩年的功課也念得很吃力,非常辛苦地念完,但成績還不錯。
但我考政大博士班時,卻有個插曲。當時錄取七名,我的成績是第八名,但我覺得我應該有上,因為我自己計算五個計分的項目,我排名應該滿前面的,我去查當時博士班前八屆的錄取名單,發現全部都是政大的畢業生,從來沒有外校生。我就寫了封存證信函給當時的校長,請他退還我三百五十元的報名費,並要求明年的考試要以密封的方式處理考卷,雖然後來校方沒有回應,也沒退我錢;但第二年開始的考試就有密封,我也成為政大博士班第一個外校生。

面對失敗……/「我沒有因失敗而倒下,省思後避免再犯同樣的錯」

問:潤泰集團目前經營得相當成功,你曾有過失敗的經驗嗎?

答:我最初的兩個工作都是自己創業,但都是失敗的例子。第一個工作是在我二十六到二十八歲的時候,自己開製造重型機器的鐵工廠,營運兩年之後就倒閉了,五百萬元完全虧光。之後又向我父親要了點錢,去做牛仔褲染料化工廠,先用一公斤小型的鍋子來做,成功了一百次之後,我把它放大到一噸準備量產,結果在過程中爆炸了,鍋蓋飛到五十公尺以外的田裡去。還好那時工廠裡面沒有人,但三千萬元就這麼不見了,接下來要面對的是股東們的責難、同仁們的抱怨,不過我父親沒有講任何一句重話,他只說:「衍樑,恭喜你得到寶貴的失敗經驗。」從此沒再提這件事情。
問:從這兩次的失敗經驗中,你學到什麼?
答:除了掌握技術之外,你還要掌握市場。我這兩個工廠,都是因為自己的需要而創造的,像染料工廠是因為生產的牛仔布需要染料,但染料都很貴;可是那時原料其實很便宜,所以我就想自己做,但只想到自己用,沒有想到外面會不會有人向我買。如果我現在來做這個一定不會倒,因為已經累積了幾十年的經驗。錯誤的經驗其實比正確的經驗幫助更大,因為正確的你會忘掉,錯誤的你就忘不了,人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問:失敗沒有讓你喪志,反而給你勇氣?
答:對,剛開始創業,別人認為你是紈 子弟、玩玩而已,永遠都是敗家子,連續兩個創業都失敗,也花了很多錢。但我沒有因為失敗而倒下,省思之後更加努力,避免犯同樣的錯。我這一生除了學校老師和父母親的教導外,都是利用犯錯來學習,我犯了比任何人更多的錯,但我會從當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複的錯。
因此現在對待我的同仁,我不怕他們犯錯,只怕他們不去嘗試!假如為了做對而做了錯的事情,我還有獎勵;但為了做錯,就算做了對的事情,我不鼓勵也不允許,我只怕他們態度不好,不怕他們做錯。


面對不景氣……/「我一直勉勵自己, 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問:現在不景氣,年輕人很難找工作,你建議年輕人應該如何面對?

答:我覺得很多年輕人有「賣身」的觀念,這是錯的。你給我多少錢我做多少事,這就是賣身嘛,我們人是無價的,怎麼可以賣身?

這(賣身)短期也許是對的,但長期這樣想絕對是錯的。像我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三百元,我還是全力以赴,沒有去計較錢,我認為工作就是機遇,機遇就是福源,就是福氣的來源,所以你如果把工作推掉,或者放棄幫助別人的機會,就如同你把你的福氣推掉一樣。

我一直勉勵自己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這種利用不是被耍弄、愚弄,我們的貢獻帶動組織的成長,組織的成長給我們更多更好的機會,這是一個win-win(雙贏)的善性循環。我們通常都希望別人先給我們機會,其實好的機會是要自己先「修身以待天命」,一個態度不良的人,機遇對他是沒有用的,只有勤奮、態度好的人,機遇來了就會變成機會。

問:你覺得社會新鮮人應該嚴選第一份工作、學以致用,或是有工作就先做?

答:每個人條件不一樣,有的人有經濟上的壓力,有的人因為父母親給的環境,可以等待、充實、選擇。但我認為,不管你是有選擇或沒選擇的工作,你都要認真努力地去做。天底下沒有卑賤的工作,只有卑賤的人格,我都很願意幫別人洗廁所,洗廁所是高尚的職業,清道夫也是高尚的職業,比當一個不要臉的總統高尚。
問:即使最微小的工作也可以學到東西?
答:像我剛說過的每個人條件不同,例如,當一名保全也很好,可以學到察言觀色、應對進退,學會放低自己的身段。要立志就算當保全,也要當最好的保全,願意做額外的工作,包含洗廁所在內,甚至也願意替住戶遞送信件。表面上是幫助別人,實際上我是在投資我自己,說不定就有人找我去做其他適合我的工作,所以保全也是很高尚的工作,在炸雞店賣炸雞也是很好的工作,清洗廁所也是很高尚的工作。
看待學歷……/「文憑是幫你進門,之後要靠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總裁的企業集團雇用許多人,你喜歡什麼樣的人?願意錄用有何特質的人?
答:就一個企業經營者來講,我所用的人,都是以後有增長潛力的人,另外就是有良好的態度、願意學習,能為企業解決問題的人。大學畢業都一樣,誰比誰強呢?前ING安泰人壽總裁潘燊昌說:「態度決定高度。」其實我認為態度不只決定我們的高度,態度就是命運的代名詞!好的態度就是願意學習、願意與人共事、願意被要求、願意要求別人、願意與人協調、樂於助人。
對於用人,我有「九不用」的原則。例如,我不用太過俊美的人,太過俊美的人不需要努力去贏得別人的注意,而且上帝是公平的,長得太過俊美的人,腦袋通常都不太好,像我腦袋就很好(笑)。另外,像是大官、富有人家的兒女也不用,因為他們有太多選擇,碰到困難就移轉目標,也不願意去克服困難、適應力有問題,像草莓族一樣不耐壓。
還有,像是不能團隊合作的人、學問太高、自視甚高、不能向別人低頭的人,我也不用。不能合作的人,一人拖累好幾個人,所以我們用人其實跟學歷沒有太大的關係,跟文憑沒關係,跟能力和態度有關係。我覺得文憑這東西只是幫助你進門,好過三天而已,第四天就要靠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越好的學校陣亡率越高,當然好學校有非常好的態度的,但也有非常爛的態度的,比較兩極化。中等的學校反而比較平均,非名校的學生也有很多人非常認真,像我們集團有很多副總經理、總經理,其實都沒有大學學歷,但他們的能力、態度、奉獻的精神,並沒有輸給任何一位博士生,非常容易合作,當初若用文憑來選人,就會錯失這些人才。他們能爬到今天的位置,完全靠的是工作表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越高階的人才越能解決工作上的問題,越能解決問題,替客人帶來的附加價值越大。
問:所以學歷不重要?
答:學歷只有在你入門的那一剎那有用,進了公司以後你就忘了那個東西吧!即使你是博士也是一樣,博士可以是你的冠冕,也可以是你的恥辱。當有人說:某某人「居然」也是個博士,那就是你的恥辱。
問:潤泰如何過濾新人?什麼樣的人可以留下來?
答:我們在一年之內,會有個互相淘汰的過程,新人若覺得我們沒發展,他會淘汰我們,或我們覺得他沒潛力而淘汰他,一年下來,存活率約六成。留下來的都是態度良好、肯學習、配合度高的人。配合度很重要,不能配合怎麼做事呢?
問:年輕人在求職上該注意什麼?你在面談時會注重什麼?
答:我談的不是技巧面的問題,我認為你要適度表現自信、適度表現出你願意永久地、堅持地追求你的目標。因為太容易轉換目標,太多選擇的話,做兩個月就跑掉了。假如有一個人來面試,履歷表上經歷十幾個工作,我就不太會考慮他,我不喜歡那種跳躍式選擇的游牧民族。

看待態度……/「人文素養很重要,要有正面思考的能力」
問:這些看起來都是很基本的道理,年輕人要如何培養正確的人生態度?
答:我覺得人文素養很重要,年輕人要有正面思考的能力,吸引好的不要壞的。比方說你不要想「我不要遲到」,這樣是負面的負面,你要想「我要準時」。另外就是抱怨沒有用,抱怨只是聚焦在你不要的事情上面。如果你擔憂、恐懼,你會吸引更多的擔憂和恐懼。要抱持感恩的心,很多人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是因為他不懂得感恩,感恩會吸引更多的幫助和福氣,最終來講就是種因得果。
問:許多年輕人現在面臨失業、休無薪假的人生低谷中,你建議他們現在應該做什麼?
答:我勸他們不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步調,吃飯、起居作息都要照常,一旦破壞你原有的生活習慣,你會愈憂鬱、愈恐懼。所以要維持正常的作息,或者將過去不正常的作息,改成正常的作息。另外就是要更堅定的相信自己,從挫折當中吸取經驗,不要犯過去同樣的錯誤,也要對周遭的人提供自己挫折的經驗,使他們免於受同樣的挫折影響。挫折不是壞事啊,我這一生就是因為沒有人看好我才有今天。
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不要重複類似的錯誤,而且我覺得失敗為成功之母,關鍵是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
問:年輕歲月影響人的一生,你建議現在的年輕人趁著年輕應該去做什麼事,以免將來後悔?
答:第一,一定要有健康的身心,沒有健康的身心什麼都不用談;第二,要勇敢地追求愛情,因為那是人生生不息的動力;第三,把父母、師長、兄弟姊妹、同學、同事的關係做好,維持良好人際關係,將來是你發展的重要人際脈絡。
問:你對工作維持高度的熱情,你建議年輕人應如何保持對工作的熱情?
答:我對工作的熱情來自我對人生的熱情,我最怕的就是淡漠的態度,凡是有大成就的人無不是熱情洋溢的人。年輕人可以藉由吸收新知,或聽到別人關鍵性的一、兩句話,來改變你的態度。所以我覺得,君子贈人以言,勝過珠玉。我很喜歡當老師,跟別人講道理,把我的經驗跟人家分享。
苦和樂是一念之間,你認為這苦,我甘之如飴。我每天六點十五分進辦公室開第一堂會,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我快樂得不得了,我休假超過三天,就會很想趕快回來工作。

看待教育……/「我希望小孩別因為太保護而失去競爭力」
問:你的小孩多大了?你怎麼教育他們的?
尹:我女兒三十一歲、兒子二十六歲。女兒是政大會研所畢業的,在會計事務所上班,每天都超過十一點下班,這麼多年了,她都樂於工作、樂於奉獻。我非常高興,這本來就是應該的,我當年也一樣啊,哪有準時下班過,只有準時上班。兒子目前在英國念書,碩士班已畢業,目前準備攻讀博士班。我覺得他們都很棒,都比我好。
問:很多有錢人家的小孩會比較沒有鬥志,你怎麼教育子女?
尹:我覺得那是他們的天性,就是很辛勤工作、樂於工作的那種人。還有一點,可能是他們有觀察到他爸爸怎麼做事吧!有一個學習的典範在那裡。我們都比較笨,所以特別勤奮。
問: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誰?你建議年輕人要找一位英雄來學習嗎?
尹:我這輩子一直到現在最崇拜的就是王永慶。他是從很困難的環境中創業,當然事業成功不在話下,更可貴的是他對社會的貢獻,興辦醫療、教育等關懷的事業。有一位崇拜的人,等於你有一個benchmark(基準)一樣,有個目標可以追求,我如果再努力幾十年,能有王永慶的百分之一就不錯了。
問:你在兩岸都成立獎學金資助大學生,同時也在兩岸的大學開課直接面對學生,對兩岸的年輕人有何看法?他們各有何優勢?
答:優勢是相對,而非絕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逸慣了就失去競爭力,這就是富不過三代、強不過三代的道理。這也是台灣學生的問題;大陸現在是念大學才能出人頭地啊,逼得每個人念書念得一塌糊塗。我也是大學教授,也在北大教書,北大的學生完全不一樣,素質比較高,除了吃喝拉撒睡,完全在念書,那種用功、專注、堅持的精神,我都自嘆弗如,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台灣的學生環境太優渥,選擇太多,逐漸喪失堅持和堅忍的力量,就像美國,再也起不來了,透支嘛,孫子的錢都花完了。
我父親過去常跟我講,利用好環境很難,但利用壞環境很容易,因為你沒有選擇。我真的希望台灣的小孩不要因為過度的保護而喪失免疫力,失去競爭力!

由果导因

尹衍梁的战略规划方法,可以称之为“由果导因”的战略分析法。尹衍梁认为,需要先明确规划未来想要的成果,如同已经在心里看到日后成功那一刻的“蓝图”一样,想怎么收获就怎么耕耘,立定计划,按部就班朝终点努力,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陷入困境就找方法摆脱,直到成功那天的到来。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战略思想,而不是消极等待。

战略管理领域的奠基者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说:“商业有时像战争——如果它的大战略是正确的……可以犯无数的战术错误,而企业仍将证明是成功的。”因此,一个好的战略对于企业经营是何等的重要。当然,有了一个好的战略,如何驾驭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也是战略制定者需要考虑的,尹衍梁对此有自己的体会。

作为航海好手,尹衍梁用航海的经验来比喻商战中克敌制胜战略的实现过程,指出说:“既然扬帆出海,就必须得面对无法预测的未来,是凶是吉、是福是祸,都得积极应变,泰然处之。”当大润发刚进入中国大陆时,由于水土不服,出现了不少失误,内忧外患。但是,尹衍梁能容忍错误,因为他坚信之前的发展战略是对的。结果,大润发很快从失误中学到了宝贵的经验,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成功击败了沃尔玛和家乐福。尹衍梁之所以能处惊不变、泰然处之,关键在于他对自己所制定战略的充分自信和对失败的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