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 2010

从偷渡客到传媒大亨

从偷渡客到香港大亨
黎智英1948年12月出生于广州的一个大资本家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其父逃往香港,家产被抄没,其母也被批斗后送去劳改。十几岁的黎智英开始在电影院摆小摊或到火车站帮人拿行李赚钱养活自己和弟妹。一次在火车站,一个香港旅客给了他一块巧克力,他觉得吃到了天下美味并幻想对岸的香港必是人间天堂,于是萌发了偷渡香港的念头。
12岁时,黎智英孤身一人偷渡到香港,并找到了在香港的姨妈。但姨妈生活并不富裕,当晚姨妈甚至不能留他在家过夜,连夜送他到工厂。那晚,他睡在工厂,做了一名童工,而他也开始意识到原来香港并非如他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也有穷人。他由童工做起,逐漸获得老板赏识,20多岁便成为厂里最年轻的经理。
同许多白手起家的香港富豪类似,黎智英的第一桶金来自股市。1973年底,黎智英用公司的7000元分红进入股市,一年就赚了25万港币。接着他用这第一桶金开办了自己的工厂,做服装加工,并于1981年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品牌店——佐丹奴。开始几年生意不济,年年亏损,黎智英曾一度想结束此生意,但他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探索经营之道,几经波折和起落,佐丹奴终于成为了香港及内地的畅销品牌,黎智英也成为了香港服装界的名人。
1990年,迫于经营压力,黎智英将自己的佐丹奴股份全部低价售出,但跟着香港就爆发了金融风暴,这一看似无奈的蚀本买卖反而阴差阳错地令黎智英躲过一劫。黎智英把工作重心转向传媒业,并于1990年正式创办了《壹周刊》,1995年又创办了《苹果日报》,将粗俗轰动的坊间消息与政经新闻合刊销售,迅速在香港打开销路。《壹周刊》在港的发行量曾达到破纪录的15万份,《苹果日报》的日发行量也曾高达70万份。2001年和2003年,他又相继创办了台湾版《壹周刊》和《苹果日报》。黎智英本人也因此成为港台地区颇有影响力的传媒大亨。
  
大亨自诩的成功经验  
黎智英事业成功后,常常与别人谈论自己的成功往事。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是深谙人生取舍进退之道。黎智英自称其对人生的取舍之度把握得很好,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偷渡香港时,妈妈缝了一块金子在他裤子里作为到香港后安身立命的费用,在排队过关时,他发现私带东西会被警察拖出队伍,无法过关。于是他便将裤子弄烂,将金子顺裤管丢在泥泞的地上,又用脚将其踏人泥中。多年后,黎智英回忆此事时,,依然印象深刻,“我一点都未曾后悔,不能为了一块金子断送我一生最关键的一次机会。”此外,尽管黎智英靠炒股挣得第一桶金,但他认为炒股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致富的根本,之后他再不沾手股市,一直至今。
  
二是敢闯敢拼,惯出“怪招”、“奇招”。黎智英办事胆量之大、手段之怪,在业界颇有名气,他的公司文化之一就是“放胆尝试,不怕失败”。黎智英在经营佐丹奴时,为了走出困境,关闭了原先大部分零售店,解雇了70%的员工,并聘请了没有相关行业经验的人担任主管,这些被业内人士认为自毁前程的做法却使得佐丹奴起死回生。之后,黎智英以毫无经验的外行身份进入香港传媒界,在被认为“半年内必死”的情况下,通过震撼性暴料、狗仔似的采访、价格战等手段在香港传媒界打开局面,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做成了台港地区最畅销的传媒刊物。他的这些做法至今还被香港业界人士视为传奇并被效仿沿用至今。

看不透的“肥佬黎”
在和黎智英有过接触的人眼中,他是一个琢磨不透、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人”、“奇人”。
和黎智英共过事的人都知道这个人风格很果断他会不惜重金聘请员工,年终给高分红,会把25%的股权分给员工;但他也常常大规模解雇职员,甚至在几年内把手下大部分员工都替换掉。黎智英在生活上很体贴员工,但他也常常因为一言不合,在一夜之间解雇同甘共苦多年的业务骨干,即使是对那些为其打拼多年的“元老功臣”,他也毫不留情。黎智英对人性的弱点十分清楚,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术。
在香港女性眼中,“肥佬黎”却是一个爱家的好男人。黎智英经历过两次婚姻,先后育有6个子女。他自小离家,走澳门、跑香港,走南闯北,长期漂泊。他自称家庭能给他安定和温暖的感觉,对他来讲非常重要,他的第一次婚姻不顺,离婚后前妻离港出国,他竟然带着3个孩子历时半年在全球“千里寻妻”,希望挽回婚姻,但最终没有成功。之后,他又对《南华早报》的记者李韵琴一见钟情。为了追求她,黎智英暂放事业,竟跟着她旅居法国以“千里求妻”,并最终获得芳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