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4, 2010

為何股價拉回即是買點?—破解股市迷思27

在報章雜誌上閱讀股票投資新聞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專家建議:「股價拉回即是買點」。但是,為何股價拉回即是買點呢?這句話有何意義?

從實證經驗上來觀察,多數人在採納專家「拉回即是買點」的建議時,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因為多數散戶投資人都是在高點看回不回時,就跳下去興沖沖的買股票,結果卻買在最高點上;而真的等到行情回檔時,市場一片悲觀,之前衝動想買股票的人,心情也翻多為空,轉變為觀望態度,股價拉回卻不敢買了。

所以,「股價拉回即是買點」的建議,往往散戶實證行為都與之顛倒。那麼,這種經驗上作不到的建議,有何論述意義呢?又為何會如此呢?

仔細認真去檢視「拉回即是買點」的陳述,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要表達說:「目前市場行情有點過熱,但多頭行情並未結束,所以等到股價適度拉回整理時,投資人將可以獲得更高的波段報酬。」

這句話隱藏著幾個隱而未宣的前提要件,分別是:

1目前是個多頭市場,所以,股票可以繼續買。
2目前股價過熱,因此,適度拉回以後再買,才有辦法賺更多。

這兩個前提要件要能成立,還有個命題是:股市的多頭行情通常會根據波浪理論的解釋模型,呈現接近「五浪三波」的漲跌型態,也就是第一波上漲完後,會拉回作第二波整理;第二波整理完畢後,還會有第三波上漲;然後是第四波拉回,最後進行第五波的末升段上漲。其後才是a、b、c三波的下跌型態。

在這個多頭上漲的過程中,「拉回即是買點」的意思,就是財經專家在建議投資人不要在第一、三波的高點上買股票,而應該靜待第二、四波的拉回整理型態發生後,再介入市場。

「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要有意義,等於要先承認技術分析上的波浪理論必須是正確無誤的,這種建議法才有實用的參考價值。否則,在一個錯誤前提上的命題,立論基礎都不正確了,本身怎麼可能還會有使用價值呢?

在<波浪理論是什麼?有用嗎?—破解股市迷思22>該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波浪理論充其量只是經驗法則所歸納出來的股價走勢型態,並沒有辦法藉以成為一套可以演繹出未來股價走勢的科學化預測工具。

更何況就歸納法來說,只要經驗案例中有例外法則,就無法具足說明該法則的科學有效性。而在實際上充滿千變萬化的股票市場中,投資人很快就能找到一籮筐波浪原型的例外狀況,這讓「波浪理論」無法成為具有說服力的經驗通則。

如果波浪理論在實際運用上,常常破綻百出的話,那麼,建基在股市多頭行情將呈現波浪型態的建議---「股價拉回即是買點」,就一點立論依據都沒有,充其量只是財經分析師為了避免遭客戶抱怨為「馬上慘遭套牢」的一套圓滑建議。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股價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也顯得毫無意義。因為投資是要根據公司的未來獲利狀況,衡酌目前的股價是否合理,如果目前的股價不管是從本益比、股價淨值比還是內在價值等角度來衡量,盡屬合理的話,那麼此刻就是合理買點,何來「拉回」之說呢?

如果從投資一家企業的角度看,此時股價為合理價位,那麼只要市場內外條件不變,更低的股價將更為合理,並不可能發生要拉回到哪個價位才算合理的說法,因此,「拉回即是買點」,根本不能成立。

投資人要明白的是,「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本身就是個技術分析的用語,比較適合短線投機者來運用。如果自己本身是個投資人的話,應該要考慮觀察的,是一檔股票的合理買點為何?而不是去參考哪支股票的股價拉回即為買點。

至於從投機的行為來看,「拉回即是買點」,這句話已經確認了目前股市行情並非末升段的第五波,因此還會有持續上漲的可能性。但問題是,一個股市多頭行情目前到底是處於第幾波?沒有人在過程中會有標準答案與標準的解釋法,都是言人人殊,沒個標準的。

投機者如果要參考投資專家所建議的「拉回即是買點」,絕對要小心去認清當時的投資市場究竟比較像是處於第幾波?如果投機者自己也沒把握研判的話,那輕率相信「拉回即是買點」,即等於直接默認了行情最高點還未發生,股價還可以追高。

從實證上來看,大多數散戶為何迫不及待不等股價拉回就追高,就正是因為相信「拉回即是買點」背後的「股市多頭行情尚未結束」的隱含命題,因此才會認為高點追高無妨。事實上,正是這點迷思,往往讓多數散戶鎩羽而歸,投資績效慘不忍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