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不认识王雪红本人,但你若了解全球三大芯片产商之一威盛电子,或者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宏达国际,或者你是一个彻底的IT业外人士,但你却听说过“多普达”这个手机品牌———这些,都属于王雪红过去10多年间一手创办的威盛集团旗下产业的一部分。
女当家王雪红说,创业之初,她和她的同事们就有一个“愿景”———建立一条掌握在华人手中的IT产业链,如今这个“愿景”才刚刚实现。威盛电子中国区行政长徐涛指着庞大的威盛体系图对记者说,在老板眼里,这只是布下了半个“局”,大手笔还在后面。
IT帝国梦11月14日上午,当记者在北京见到这位威盛女老板时,她正在摆弄整整一盒子的各款手机,一旁的员工不时告诉她其中的最新功能。“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哦,太多了,我都熟悉不过来,临时学习一下。”看到记者有点诧异,王雪红笑呵呵一面解释,一面“炫耀”,“就这款机器,在欧洲、美国可都是上杂志封面的,上回我拿给比尔。盖茨看,他说这是他看到的最先进的手机!”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她和一拨又一拨的内地记者见面,一直带着这一盒手机。
创业之前,王雪红在姐姐、姐夫的大众电脑公司工作,其实就是一家到海外买配件、拿回台湾组装以后卖到欧美市场的“高级作坊”。“电脑主机上眼花缭乱的各种配件,几乎找不到一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钱都被别人挣走了。在美国硅谷,到处都是华人科学家在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1992年,王雪红在台湾创办威盛电子,开始实现自己的IT梦想,研发生产主机板上最关键的部件———芯片。
记者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一旁的徐涛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名片夹”递给老板。王雪红会意一笑,接过来打开了夹子,“看到了吗?这是我们最新开发出来的芯片,就这么点大,功能很强大,耗能却很小很小。”记者这才知道,“名片夹”里面装的不是名片,而是一(下一页)
个小指指甲大小的黑色小片。“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是最先进的!”王雪红说话的时候,轻小的芯片从盒子里溜了下来,除了一直盯着盒子的徐涛,大家都没注意到。
抗争英特尔王雪红手中轻轻薄薄的芯片,分量其实不轻,得之更是不易。这其中,除去内部的技术攻关,最引人注目的是与IT巨人英特尔的一场生死较量。
1992年, 威盛电子成立,目标是研发芯片组,这个领域在当时的台湾还是一片空白,在国际上也只是少数几家IT巨头们的势力范围。不久,王雪红在香港遇到全球芯片龙头老大英特尔当家人安迪。葛洛夫,王兴冲冲地告诉他:“我们要做自己的芯片组了。”
“Cher(王雪红英文名),我告诉你,你不该做这个,英特尔对芯片组的挑战者将会非常严厉的。”葛洛夫似乎是好意相劝,但也是霸气十足。当时已经在IT界打拼多年的王雪红,心里知道英特尔的分量。回到台湾,她将这次遭遇告诉了创业伙伴陈文琦,技术出身的陈相当不服,“英特尔把产品做得那么贵,我们一定会有机会。”
威盛电子的芯片组产品投入市场之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度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不久,在CPU行业稳居霸主地位的英特尔开始进入芯片组产业,葛洛夫确实没有食言,英特尔严厉的“制裁”很快开始实施。由于在芯片组技术上无法在短时间内赶超威盛,情急之下,英特尔选择了在全球范围内对威盛展开专利诉讼的围剿,要与王雪红对簿公堂。
“英特尔是全球IT巨头,我们是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他开口说我们侵犯了他的专利,即使没什么依据,人家也会宁可信其有,客户的信心开始下降,这就是英特尔手法所在,我们很被动,但是不服气。”王雪红选择了抗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应对英特尔的诉讼,“前前后后,我在全球各个地方参加了100多场听证会。”
“我们始终相信官司肯定能赢,因为技术都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然而,官司还没有结果,威盛却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全球芯片组市场的份额下降到不足30%.与此同时,威盛电子的股价也从600多台币一路下跌,最严重的时候缩水60%.事实和王雪红坚信的一样,英特尔没能赢得官司,2003年,双方达成和解:在未来10年的时间内,双方互换专利。“英特尔是什么规模,我们是什么规模!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对我们非常有利。”王雪红认为,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最关键的是威盛自己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具有很多的创新。跟记者说这话的时候,威盛的芯片组产品已经在全球市场重新上扬。据悉,随着2005年新一代CPU C7的发布,威盛在芯片组市场的占有率出现了强势反弹,达到47%,威盛电子也已经和英特尔、AMD并称为全球三大芯片制造商。
拥有“大气魄”
说起自己的老板,徐涛总是激动地用“大格局”、“大气魄”这样的词来形容,原因是威盛从事的是技术最尖端的芯片、智能手机等产品制造,选择的竞争对手都是国际上响当当的巨头,除了英特尔,还有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手机巨头。
“我比较讨厌笔记本,太重,但经常得看一些E-mail等。我就想,能不能做出一种东西来,可以随身携带,又同时具备通话以及电脑的大部分功能,这样我们出去的时候就不用带手机、笔记本等那么繁琐的东西了。”王雪红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PDA、智能手机之类的东西连概念都还没有,那还是1997年前后的事情。
这一年,康柏电脑收购了一家叫Digital的企业,这本来和王雪红毫无关系,但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王雪红却想到了Digital旧将卓火土,这是台湾IT界名人,号称“拼命三郎”,精于技术创新,此前,王雪红与卓火土已经认识多年。
于是,王雪红乘机将自己“讨厌笔记本”的想法告诉了卓,问他愿不愿意做这个东西。有着深厚技术功底同时又对设计有着高度敏感性的卓火土对此一拍即合,一家叫做“宏达国际”的独立新企业因此诞生。这时,微软刚刚推出Win CE操作系统,然而愿意和微软进行合作的厂商还不多,但宏达看上了,顺利攀上了这棵大树。按照台湾绝大多数厂商的思维习惯,企业成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国际大企业,“求”个代工订单,挣些加工费。“我们老板从建立宏达第一天开始就没想过这么干,代工企业在国际产商面前永远矮一截,挣不到大钱,对别人依赖性很强!”徐涛认为,宏达后来的道路成功打破了台湾厂商的这种“OEM宿命”。
据了解,宏达成立之后,基本上不接别人的代工订单,甚至包括一些大型跨国手机巨头,转而直接与国际巨头的客户也就是电信运营商接触,直接根据他们的需求生产手机。这样一来,刚刚成立的宏达马上变成了许多手机巨头的直接对手。
由于宏达选择的产品是智能手机,这在当时完全属于超前产品,所以开始发展并不顺利,很快出现巨额亏损,最严重的时候亏损额达到10亿台币。“所有的资本金都亏损进去了,但是我还是决定做下去,我认为再过半年时间,我们能做好的。幸运的是,这个时候的威盛已经挣了好多钱,可以给宏达有力的支持。”
艰难的日子大约持续了半年,宏达慢慢活了过来,几年下来,欧洲的前六大运营商,如O2、Orange、T-Mobile,北美的三大运营商都已经成了宏达的合作伙伴。其中,运营商根据自己的市场需求提出具体要求,推出个性化品牌,宏达则负责设计、研发、生产,运营商和宏达双双绕过了原来的中间商,也就是诺基亚等手机品牌商,不仅成本下降,而且对市场反应更加迅速。目前,宏达国际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去年一年实现产值高达16亿美元,大约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六成份额。
“愿景”不设限威盛电子和宏达国际,仅仅是整个威盛集团旗下比较重要的两个子公司,目前,在威盛的名下,独立的企业已近30个。11月24日,在位于北京上地科技园的威盛电子中国总部,一手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的徐涛,在一张两平方米大的写字板上为记者画出了这张庞大的企业关系图。
在这棵威盛大树上,有生产芯片的威盛电子,生产智能手机的宏达国际,还有生产CDMA芯片的威盛通讯,生产图形处理器的旭上电子,经营IT物流的建达、全达等等。不过,一个熟悉的名字更加抢眼,那就是手机品牌“多普达”。
这个听起来颇“洋”的牌子,实际上是诞生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彻底的本土品牌。“这是一个完全本地化的品牌,从设计、研发、生产全部都在内地完成,销售最早也是从内地开始的。”王雪红介绍,成功在内地市场打响牌子之后,今年起,多普达已经开始向台湾和东南亚海外市场扩张,“目前销售情况不错”。
“老板花了10多年慢慢建立起这个体系,看起来很庞杂,但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从高端技术研发、生产,到中间的物流、IT资讯,再到最终端的品牌,这些子公司在经营上是完全独立的,但是在产业链上却是相互连接。”徐涛指着关系图向记者解释其中的奥妙。
10多年之间,王雪红一步一步地在全球IT产业界布下了自己的一个“局” ,王雪红自己不习惯用“局”这个字,她说这是她和创业伙伴们的“愿景”,而对于“愿景”的未来空间,她从来不设限。徐涛认为,在老板的大格局中,眼下的局面还只是刚刚开始,只能算是半个“局”,真正的大手笔还在后头———随着3G时代、三网合一的到来,在芯片、移动终端、消费品牌上都占有优势的威盛集团,前景的确无法设限
Sunday, January 10,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